第224章(1 / 3)

医汉 春溪笛晓 1754 字 3个月前

第 224 章第 224 章

司马迁和苏武押送着上计材料前往长安 , 今年朝廷要求各地上计改成纸质版本 ,

装在木匮里倒是比往年要轻巧许多 。

就是司马迁此人办事细致得很 , 怕半路船翻了弄涨籍册 , 还早早抄了备份走陆路驿站往北送 。

一行人紧赶慢赶 , 总算在规定日期内抵达长安 。 他们都是在长安有家的人 , 眼看上计还没正式开始 , 便先各回各家看望了家小 。

还和她们商量着要不要跟着一起去江夏郡 。

都说仓康足而知礼仪 , 今年江夏郡的财政目标超额完成 , 他们便觉得新一年的目标应当放在教育上面 。

这一点 , 霍光他们也很赞同 , 江夏郡建了这么多造纸厂 , 要是教育还落后于人未免会汹为笑柄 。 教育问题是该提上日程了 !

因为账面上的余钱足够多 , 所以一群年轻人每次凑在一起都是信心满满地展望未来 。

别看司马迁年近三十 , 实际上到了上计当天各郡国代表一露脸 , 司马迁和苏武绝对是其中最年轻的 , 别的地方派来的人少说也四十起步 , 来的全都是老成稳重的官吏 !

偏偏还不到三十岁的司马迁 , 算起来竟是霍善那个府衙班底里最年长的 ( 征调来干活的老吏不算数 ) 。

不知是不是受霍善召开的课吏大会影响 , 司马迁和苏武跟人聊天时总是自带讨打气质 。

比如什么 “ 有人嫌弃官方徨役征调人手修路太慢 , 居然自己掏钱请人把路修好

7.

比如什么 “ 兵役报名人数太多 , 筛选条件不得不调得很高 , 府衙当时组织医学生来搞什么入伍体检 , 没选上的人经常在选拔点嚎啄大哭 。“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政通人和吧 。

各郡国代表 :“......

迟早把你们暗杀掉 !

没有人知道 , 这天代表底下各个郡国来到长安参加本年度上计的官吏都遭遇了什

4.

司马迁和苏武说话固然讨打 , 但摆事实列数据后明晃晃的吊打更让人难受 。

人口 ( 通过军屯翻倍了 ) 、 经济 ( 两年军费都赚到了 ) 、 治安 ( 十步一个军屯看谁敢闹事 ) …... 全方位磊压 !

再数数田籍 , 开垦的荒地数量比过去十年都多 !

至于伴随而来的民宅园户增长那更是多不胜数 !

这还怎么比 ?

根本没法比 !

麻了 , 全都麻了 。

难道世上真的有天生福运加身的神童 ? 要不怎么一个五岁小娃娃能把江夏郡治理成这样 ?

哭得最大声的是长沙国代表 。

长沙国虽然是藩国 , 但是国相和底下的官员可都是朝廷直接任免的 , 算起来和普通同僚也没什么区别 , 根本不算是藩王的人 。

结果冠军侯不讲武德 , 命仪仗队跟船送服役满一年的将士荣归 …... 并在旁人羌慕的目光中火速把愿意扎根军屯的将土一家老小接上横渡洞庭湖 。

…... 统统薄回江夏郡撂江南大开发计划了 。

江夏郡军屯那些拖家带口的新增常驻民兵 , 全都是从他们长沙国拐跑的啊 !

他们能不哭合 !

还说什么席望相邻郡国配合江南大开发计划 , 我们长沙国难道不算江南吗 !

霍 . 贯彻刘彻意志 . 去病 : 只要你的 “ 国 “ 字还在 , 就要尽可能削弱你们 。 当然优先发展不带国字的 !

代表长沙国来长安上计的官吏也知道这个道理 , 所以只敢哭上一哭 , 没敢真去讨个公道 。

他们真要闸到御前去 , 那可真就是替霍去病他们表功了 。 没见年初刘彻亲自去了赵江夏郡后满意至极 , 又把太子给安排过去了合 ?

算了算了 , 捏着鼻子认了吧 。

司马迁和苏武在众人或羡蔚或愤怒的目光中顺利结束这次上计 , 趁着待在长安的机会前分头去拜访亲朋旧故 。

顺便 …... 给江夏郡挖点人 。

就是问一句 , 真没有在天子脚下挖墙脚的意思 。

这不是马上要撂南方大开发了吗 ? 人才不够用了 !

而且他们总是要离开江夏郡的 , 还是得做长远打算 。

这可是他们一点一点盘起来的江夏郡 , 谁都不希望自己一走它就垮掉了 。

不仅要挖人才过去一起建设江南地区 , 还要培养江夏郡自己的人才 。

为着这个宏伟目标 , 司马迁和苏武一路上商量了许久 , 都决定豁出脸去游说点人去江夏干活 。

司马迁圈定好目标人群 , 开始按熊心里的名单一个个拜访过去 。

到傍晚 , 他还去了他老师董仲舒家 。

早几年董仲舒被刘彻扔去给胶西王当国相 。

众所周知